黑龙江网 > 原创

东北林业大学李坚院士荣获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发布时间:2024-09-07 17:34 来源:黑龙江网

  9月6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坚因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而获此殊荣。

  一辈子都在从事林业教育的李坚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他说:“树人和树木有相通之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这些是教师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教育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它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熏陶,教师只有不断向下扎根、固牢品行,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今年已经81岁的李坚院士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家精神,他不仅用自己的科研服务祖国需要,还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开启了木材领域的新视界,为祖国林业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李坚在实验室

  为国,不待扬鞭自奋蹄

  李坚是林业教育工作者,1981年硕士毕业后就一直在东北林业大学任教。上世纪80年代,虽然对高校教师没有服务经济社会的考核任务,但李坚却始终坚信,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做学问,科研只有应用才有价值。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6月初,火灾刚刚扑灭,但李坚顾不得现场存在的虫害、病菌危险和现实条件的艰苦,还是带着东北林业大学的老师、学生奔赴现场——“我们是林业工作者,那里一定需要我们。”

  只要祖国有需要,不待扬鞭自奋蹄。到了现场,李坚心疼不已——被抢运下来的火烧原木堆积如山,虫害率高达98%以上。如果不及时处理虫害,不仅木材会受损失,居民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云杉小黑天牛和落叶松八齿小蠹是主要害虫,它们其实不难对付,难的是传统的水浸、喷药等方法根本不能适用于这么多、这么巨大的原木。

  经过现场实地试验,李坚筛选出适于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还提出了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这一方法不仅为大兴安岭火灾减少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成为后来国际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通用做法。

  看到火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李坚坐不住了。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他马上把科研方向调整为木材阻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年以前,李坚就用这样的标准打磨着自己的科研选题。

  不仅如此,他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着“李家军”的弟子们。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李坚带领15名弟子,组成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教师团队。近5年他们所承担的50余项课题,都是瞄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木材材质改良与功能化、木材仿生智能科学、先进炭材料、纳米纤维素高附加值材料等展开。

  “当我们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毕生追求,自然就会把个体奋斗融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自觉对标祖国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李坚说。

  为学,白发犹残求是辉

  作为全国第一批木材科学领域的博士,李坚很早就看到了木材研究的诸多空白。“木材是经济建设、绿色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贡献者。木材科学的研究人员可以在很多方面大有作为。”一提木材,81岁老人的脸上就会绽放出光彩。说到兴奋处,老人走到书柜前,拿出几样东西交给记者:“你看,这是扇贝,这是鲍鱼壳儿,它们为什么会这么坚硬?是靠什么把这些钙物质粘合在一起?这种纯自然的东西能不能代替以往的胶合剂,让木材更环保?”和李坚交流,人们总会被他活跃的思维、旺盛的科研热情所感染,更会被他愿意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与木材相联系所打动。

  “他有着超前的眼光、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李坚的弟子、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谢延军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李坚就注意吸引化学、数学、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木材科学领域,提倡学科的交叉融合,“木材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正是这种远见,让李坚和他的团队创造出诸多个第一,给“超前”做了注解:

  第一部应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揭示木材内部及作用原理的专著——《木材波谱学》;

  第一次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优化统计理论解决成熟材和幼龄材界定难题的专著——《生物木材学》;

  我国第一篇论述木材视觉、触觉、调湿等特性与人类和室内环境关系的论文——《木材、人类与环境》,成为唤醒人们生态意识的开篇;

  第一次提出利用生物矿化原理制备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第一次采用超临界技术制备以木粉为原料的纤维素气凝胶;

  第一次将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质材料这样的“三剩物”,以及秸秆、竹子等数量巨大却被弃之不用的材料纳入科学研究再利用的范畴;

  ……

  李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弟子们提出的很多科研方向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做出像荷叶一样滴水不沾的木材、构筑与棉花相似的木质基仿生材料、利用贝类代谢物质黏合机理研发安全绿色的胶合剂……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的科学研究,正在实验室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18年1月,李坚团队捧回了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获奖的项目是“基于木材细胞修饰的材质改良与功能化关键技术”。这个技术不仅解决了人工林木材密度小、强度低、易变形开裂、腐朽虫蛀和易燃烧等问题,还能够通过改变木材细胞壁层分子结构和调控细胞微观构造,使木材具备疏水、阻燃、防腐和电磁屏蔽等新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用科技把劣材变为优材。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木材仿生功能化基础研究方面引领了科学前沿。

李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2年,李坚的学生、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孙庆丰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说:“ 老师提出的‘勇闯无人区’给了我方向性的点拨,使我们的木材拓扑学和木材仿生学做到了全球引领的地位。”

  想要保持创新思维、领跑林业工程领域,就必须时刻关注着国际学术前沿。每当看到李坚院士在大年初一到办公室工作的身影,看到团队成员刘守新保持着每天阅读几篇英文文献的习惯,看到团队成员于海鹏常常为学生修改论文到凌晨,看到更多团队成员热火朝天地沉浸在各项课题中……很多人都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拼?刘守新说:“李院士每天早上7点多就到办公室,他80多岁了还保持着拼搏的劲头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近5年,李坚带领的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如今,李坚更是把科研方向锚定在木材多功能性上。“我们要培育孵化木业新质生产力,把国家建设的更富强。”李坚说。

李坚(右二)指导学生

  为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坚常说的一句话是:“木材科学未被探寻的领域太多,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虽然李坚获得了诸多荣誉,但让他觉得最为幸福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各地从事木材科学研究的栋梁。他的学生中有院士、长江学者、优青、杰青这些国家级人才,甚至很多“徒孙”辈的学生都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所以,“李家军”到底有多少人,连李坚自己都说不清。“他们分布在天南地北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不管在哪儿,他们都是挑大梁的,我为他们骄傲。”一提起学生,李坚满脸自豪。

  “李坚是学生心中的明星老师。他的教学风格是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同时也生动风趣、妙语连珠,每个知识点都抠得跟艺术品似的,从概念到原理,再到实际应用,他都能讲得既深入又接地气,确保学生能够吃得透。40多年过去了,现在同学聚会时,大家还在津津乐道李老师的讲课风采。”李坚的开门弟子刘一星说。

  李坚招收的研究生他都亲自指导。“因为我给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是从来没人做过的课题,这种‘开第一枪’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冒险性。我直接指导,会让孩子们少走弯路。”他说。做李坚的学生很累,因为他不仅每周都会去实验室看看科研进展,还要求学生们不能光做实验,更要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每天至少要写500字的总结,而多年来,他本人每天写总结的字数则保持在800字至1000字。尽管很累,可是很多李坚的学生都说,和李坚结识后,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李坚在2024年迎新现场欢迎东林新生

  “想要让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格,所谓言传身教,说得再好,也不如做得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李坚院士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育人。”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说。

  教育家精神是明确的,又是无形的。明确的是,教师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无形的则是教师要把这些精神融入血脉、转化为日常的言行。李坚正是以教育家精神为滋养,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培养了众多生态文明建设者,叶茂枝荣、向上成林。(记者 徐楠 图片由东北林业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闫森

审核: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