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邯郸市13岁初中生被同学杀害案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此前报道,警方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犯罪案件,为掩埋尸体,犯罪嫌疑人分两次在废弃大棚进行了挖掘,目前未发现有成年人参与作案。“孩子的脸被铁锹铲得面目全非”“其中一名嫌疑人事发后躺在床上玩游戏”“白天3人还正常前往学校上学”……媒体报道的诸多细节令人震惊。
3名嫌疑人如此痛下杀手反映了其怎样的心理状态?如何预防霸凌事件再次发生?对于受害人家属我们应当给予哪些心理层面的关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怎样落到实处?
带着这些问题,维度新闻记者对话曲伟杰心理学校校长、中国内观疗法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曲伟杰,解读相关心理学问题。
以下为对话实录:
记者:3名嫌疑人能够痛下杀手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状态?导致这样的心理状态产生的消极因素有哪些?
曲伟杰:他们能够对同学痛下杀手,反映出他们的冷漠,对人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可以看到这背后的原因: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所看的内容、接收到的信息是偏冷漠和残忍的,形成了“别人的生死与我无关”的心态。
影响他们犯下如此恶劣的罪行的因素一方面是“记忆”。行为不是创造的,而是从记忆中提取的。能够策划、预备,“分两次挖掘”, 应该是在脑海中存在,提取出来的;另一方面可能是部分未成年人存在少年侥幸心理。他们知道法律规定:不满18周岁不予以判处死刑。即便是杀人的罪行,他们也并不在意。如果霸凌没有及时制止和惩罚,则会得逞,会让霸凌者觉得自己“有两下子”。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在案件发生之前,有一个“霸凌的循序渐进”,最终导致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
在惨案已经发生的前提下,未来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减少青少年犯罪、避免青少年受到霸凌则是当下我们应该思考的重中之重。
记者:如何预防霸凌事件再次发生?有哪些预防措施?
曲伟杰:预防校园霸凌的入口是家庭。
从受霸凌孩子的角度看,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话语,把孩子的话当成心里话,且要发觉他背后的原因。
“不想上学”不等于“不想学习”,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里有教师和同学两方面,当他们失去了上学的动力,也可能是上学让他们产生了压力,那么原因可能涉及这两方面。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家里形成良好的倾听氛围,在学校,孩子也会敢于及时和老师反馈问题。
从防止霸凌者出现的角度说,“校园霸凌”终止于“家庭暴力”。在家庭中,避免夫妻间、长幼间的暴力行为,霸凌行为发生的几率则会减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我们所学习的,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语言, 能够给孩子带来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并不科学,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另外,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应当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能够减少发生伤害行为的动力。也建议开展武术教育,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体魄。会武术不是欺负别人,而是有气势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
记者:在本次事件中,受害人的父亲全程见证尸检过程,是否也需要对孩子父亲及亲属做相应的心理咨询等援助?
曲伟杰:这个案件对于受害人家属是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很难有能力去化解和处理。尤其是其父亲见证了尸检过程,可以说是“刀刀入心”,之所以孩子父亲能够坚持住,主要是因为有愤怒、恐惧和惩办凶手的能量支撑他。所以,社会力量在呼吁惩处凶手的同时,给他们心理的、医学心理上的持续关怀是极其重要的,要给予心理方面的专业化介入。
记者:近些年,未成年人霸凌、犯罪等事件频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怎样落到实处?
曲伟杰: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如果学校配备心理老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让孩子知道三点,一是跟心理老师的倾诉能够得到保护,二是能够通过与心理老师的沟通能够成长为健康有能量的人,并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三是通过宣传让孩子敢于行使反馈的权利,以免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自行消化。
第二要把反霸凌教育系统化。在学生当中树立优秀榜样;同时要对霸凌者有制止,给予实际惩处方式和警示,但也要引导学生向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要加强法治教育。这个案件的发生说明了生命、法律、道德在嫌疑人心中没有威严,要引起我们深思。我们要让法治教育先行,从这类事件中真正得到警示,要把霸凌的后果和代价具象化,才能减少霸凌情况的发生。
(维度新闻记者 王可欣)
责任编辑:杨阳斯羽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