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以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05-20 11:39 来源:光明日报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调研行】

  以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广东以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调研组

  开栏的话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大兴调查研究的具体举措、实际成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本刊特开设“‘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调研行”专栏,约请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围绕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进行深度调研。本期刊发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调研组的调研成果,以飨读者。

  广州南沙城市景观。新华社发

  2022年,广东GDP达12.91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31万亿元,已分别连续34年、37年居于全国首位,拥有8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和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基本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织就了一张具有较高覆盖率的社会保障网络……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展现了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彰显了广东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蓬勃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意义,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解决温饱问题、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是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更要靠发展,尤其要靠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亲临广东考察,足迹遍布南粤大地,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广东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要求广东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广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课题组对广东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总结梳理亮点特色,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广东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引领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改革开放是广东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质,是广东勇立潮头、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能、塑造了新优势。在深圳前海,调研组对自贸区这个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感受尤为深刻,投资、贸易、金融、法治、人才、监管等领域的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成果丰硕。如探索推进跨境商事法律对接,通过仲裁解决不同法律辖区的国际商业纠纷,降低了国际经贸交流成本。深圳国际仲裁院工作人员向调研组表示:“近10年来,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涉外仲裁案件总争议金额达420亿元……受理涉外案件覆盖的国家和地区累计达138个。”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收政策改革创新正如火如荼开展,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设在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双15%”政策着力营造与澳门相衔接的税收环境,对于加强粤澳经贸往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兴业、延揽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广东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统筹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建设,牵引带动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湾区通”工程落实有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水平有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跑出“加速度”,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全部落地、18条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三大合作平台建设开局良好,粤港澳全面合作渐入佳境;自贸试验区41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营商环境、数字政府、要素市场化等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百亿美元级项目相继落户,在粤外商投资企业超30万户,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超1800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额达2.25万亿元,贸易投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广东“两个重要窗口”作用充分彰显。

  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广东把创新作为制胜未来的决定性因素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坚定不移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持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调研组走访了众多重大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深刻感受到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追求。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已集中布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以及光明云谷、卫光生命科学园等众多产业创新载体,吸引聚集20余支院士团队和4400余名科研院所人才,147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正加速推进。在南粤大地上,这样的创新取胜故事每天都在精彩上演。

  广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自立自强,谋划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出台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2022年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GDP比重达3.26%,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正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新格局。只有坚定不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近年来,广东采取扎实有力措施,加快弥补发展短板,既注重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又着力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调研组在调研走访中切身感受到广东城乡区域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交通区位条件快速改善,在“入珠融湾”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清远,计划总投资22.8亿元的欧派家居华南第二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广清产业园。在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一条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正加速形成。广东城乡面貌正发生历史性变化。清远英德连樟村,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已悄然发生“蝶变”,成功入选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州“花漾年华”、陆丰“滨海走廊”、茂名“精彩100里”……一批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一条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快速涌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览打卡。

  广东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着力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深圳、广州核心引擎功能更加强劲,佛山、东莞迈入万亿元级城市行列,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珠西崛起、两翼齐飞,区域发展特色鲜明、积厚成势,基本形成多点支撑、协调联动的发展新态势,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41,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擦亮广东发展底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广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广东的重要发展优势。流经揭阳、汕头的练江曾是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经过环保督察整改和综合整治后,短短三年时间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广州高质量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湛江创建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韶关以南岭国家公园为主体建设大湾区后花园……公园、湿地、绿道、生态廊道等遍布全省。城乡居民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游憩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

  广东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和民生任务抓紧抓实,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7500亿元,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先行,主要污染物连续8年全指标达标,全省PM2.5平均浓度屡创新低,连续3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国考断面,地表水国考断面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等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53.03%,绿色日益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推进共享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广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民生难题,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在梅州城东镇玉水村这个昔日的“煤炭村”,不少村民乘着“粤菜师傅”工程建设的东风,放下煤铲,掌起大勺,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村”。清远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湛江打造“南粤家政”服务超市、韶关曲江区启动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让更高水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直通老百姓身边,“小切口”带来民生“大变化”。

  广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七成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7万元、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特别是“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程累计培训893万人次,实现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地市全覆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历史性提升。

  “世界工厂”广东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图为在广州的广汽传祺智慧工厂总装车间,机器人手臂在安装汽车玻璃。新华社发

  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挑战

  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先行一步,并取得重要成就。但也要清醒看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诉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广东仍处在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关键期,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须补齐的短板弱项。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调研组查找分析了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广东提高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任务依然艰巨。2022年占全省土地面积近70%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GDP不到全省的20%。县域综合实力整体还不够强,57个县(市)面积占全省的71.7%,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GDP仅占全省的12.5%,尚无一个千亿元县;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有待提升,农村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此外,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尚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与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广东在科技创新领域逐步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但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深圳湾实验室是广东谋划建设的三批10家省实验室之一,其负责人表示,“深圳要进一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多源头支撑”。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大湾区内部创新要素流动还不够便捷,科技金融产业融合还不够充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

  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调研组走访的广州、佛山、东莞、河源、湛江等地区均反映,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人才难引难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琶洲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留难等问题亟须解决。有制造业企业负责人也提出,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研发型、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培养成本高,流失率也高。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由于工资待遇不理想、生活和科研配套不完善、发展空间不大,导致人才招引“先天不足”,“请不起”与“留不住”并存。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广东发展开放型经济尚有很大提升空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然存在一些影响货物、人员、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和高效配置的障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市场平台、功能性机构还不够多,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型开放水平还不够高,参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共享发展和安全发展仍存在薄弱环节。广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在调研走访时,一些企业反映子女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不足,对人才引进、业务扩张造成了较大影响。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存在学位供需不均、结构性错配等问题。在安全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隐患,确保粮食、能源、水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新篇章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时刻,在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赋予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任务。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广东相继召开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对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新征程上,广东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作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成事之要,明确了聚焦用力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抓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活力,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迈上新征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复杂深刻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要继续用好用足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依靠改革开放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高水平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攻方向,聚焦要素配置市场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自贸区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持续用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等平台,注重以集成性改革破解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对外开放布局,扎实推动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内外循环质量和水平,努力增创广东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以实体经济为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广东靠制造业起家、发家,新征程上也要靠制造业当家,要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抓大产业,坚持立足当下、谋划长远,既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做强做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又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夯实筑牢产业家底。抓大平台,推动高新区、经开区、产业转移园等平台提级赋能,打造一批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抓大项目,着力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以大项目引进培育带动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抓大企业,健全优质企业梯队培育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抓大环境,全面推动工作力量、政策措施、资源要素向制造业汇聚,营造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环境。

  以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战略支撑。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广东要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基。着眼提质培优,构建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创新产出水平“双提升”;着眼引领推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快速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着眼培引并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全面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率先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

  以协调补齐短板弱项,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高质量发展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综合平衡、整体推进,特别是要聚焦短板弱项发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县域活则全省活、全盘活,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牢牢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擦亮广东生态高质量发展底色;突出文化自信自强,抓好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以共享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均衡性可及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抓好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和灵活就业扶持体系,以稳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健全完善符合广东特点的分配制度。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领域风险,守好国家安全“南大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水平谋划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守护广东父老乡亲安宁。

  (调研组成员:郭跃文、宋宗宏、张造群、罗婵)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9日 06版)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