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作为中华文明的思想瑰宝,以光耀千古的六千言创建了中国兵学的奠基元素,其研究史是我国文化传承与思想演进的缩影。近期出版的六卷本《中国孙子学史》以宏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和鲜明的现实关怀,首次系统梳理了两千余年孙子学发展的完整脉络,并对不同时期孙子学发展的成就和不足,总结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客观评价每一时期孙子学发展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深入挖掘孙子学的谋略智慧和人文价值。堪称该领域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这部丛书不仅填补了学术史的空白,更以“史”为镜,为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深邃的历史参照。
全景式史学架构:从碎片到体系的学术整合
以往的孙子学研究多聚焦于文本考辨、战术解析或断代个案,而六卷本《中国孙子学史》首次以“通史”思维重构学术版图。通观六卷本《中国孙子学史》,自先秦至晚清,全书将孙子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先秦至东汉末年是孙子学的发轫期,东汉末年至北宋后期是孙子学的拓展期,北宋后期至清前期是孙子学的深化期,晚清以来是孙子学的嬗变期。每个时期有关《孙子》研究的演进轨迹和嬗递规律,以及产生的一切相关研究成果等都纳入《中国孙子学史》的考察范围,并以时间为经,以学派、人物、著作为纬,将散见于各朝代的学术碎片编织为有机整体。书中既呈现了历代学者对《孙子》文本的传承与创新,也揭示了不同历史语境下“孙子学”与国家治理、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这种“大历史观”的书写,使读者得以窥见《孙子》如何从一部兵书演化为承载中华战略智慧的“超文本”。
多种研究方法交织:让史料“说话”的学术深耕
丛书对文献学的坚守,体现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治学精神。作者团队对传世文献进行了地毯式爬梳,对历代孙子学相关文献进行整理、鉴别和分析,尤其注重从校勘、版本、注释、目录等层面揭示《孙子》文本形成、流传与演变的历史轨迹。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历代孙子学相关成果的作者年代、数量、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影响孙子学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历代重要典籍和人物阐释,对比分析孙子思想理论阐释的不同内容,揭示其实践应用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概括每一时期孙子学发展的创新成就。综合运用历史学和军事学的有关方法,总结历代孙子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地位及时代价值,得出研究的综合性结论。这种以文献学为根基,多种研究方法交织的形式,使得作品犹如一座学术棱镜,多重视角全方位折射出古老兵学智慧焕发的现代性光辉。
从历史走向现实:传统智慧的当代激活
本书的深层价值在于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贯通历史智慧与现实需求,在文明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双重维度中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孙子学史》正是这样一部从历史走向现实的著作,它不是孤立地研究《孙子》理论和相关文献,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把《孙子》与战争实践联系起来,给出既相互关联又可资借鉴当今的历史解释。正如梁启超先生云:“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因此,“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活动之资鉴”,正是时代赋予《孙子》研究的真正使命。
六卷本《中国孙子学史》以恢宏的学术视野,完成了对孙子学的“重构”,它不仅是一部回归历史纵深、深耕文献土壤、激活思想对话严谨的学术力作,更是一部中华文明战略智慧的演化史,也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注入了历史资源。
(作者:付秋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政法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