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原创

全国金奖!哈工大这个硬核团队有流量、会发光! 发布时间:2024-11-13 19:20 来源:黑龙江网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实现所有赛道金奖全覆盖,共计斩获金奖10项,其中有一项金奖来自航天学院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近两年来,从助力打造“镶”宝石的高考通知书,到为参加集体婚礼的博士生赠送“真心”钻石,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凭借硬核成果持续受到关注。耀眼的成果背后,这个团队到底有何秘诀?

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

  获奖背后,从“做事”到“做成事”

  每次参加全国性科创竞赛,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都是从正在开展的研究中筛选契合创新创业主题的选题,参赛是对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检验,获奖也激励每个人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科研中去。如何在创新类赛事中脱颖而出,最终要落到对项目创新性的考量上,哈工大的创新团队凭借着工科优势和强大的平台支撑,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创新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要始终想在别人前面,走在别人前面”,获奖团队指导教师、航天学院青年教师高岗说:“今年获金奖的项目中,应用于极端环境防护红外光窗上的‘红外透明导电薄膜’这个概念以及支撑这项技术的一系列理论,都是由我们团队第一次提出的。”

“红极视界——极端环境特种防护光窗”团队核心成员正在开展研究

  “我一直告诉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做事,最终目的是做成事,要以‘满足国家需求,引领科技前沿’作为团队的大目标,在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指导教师、航天学院朱嘉琦教授说。

高岗(后排右三)和团队成员在参赛现场

  备赛过程中的“苦”与“乐”

  如果说项目创新的本质是解决问题,那么商业计划书就是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为了做到逻辑清晰、内容翔实、表达精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查阅了海量的商业调研报告。作为团队负责人、航天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坤反复打磨PPT,前后更新了100多版,并多次开展模拟路演,“到最后讲PPT已变成条件反射了,张开嘴、不用动脑就知道说什么。”李坤在回忆备赛过程时说。

  为了确保赛场上万无一失,团队准备了两位答辩人作为“双保险”。作为备份答辩人的航天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范赛飞虽然知道上场答辩的机会不大,仍然在国赛前一晚反复练习至凌晨三点,第二天早上六点起床赶往参赛现场。

国赛答辩现场(右侧为答辩人李坤,左侧为备份答辩人范赛飞)

  “团队前期将精力放在课题研究上,但这个课题相对来说较为抽象,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比较远,而赛场上留给每个团队展示的时间有限,想要在10分钟内把研究了10年的课题讲清楚,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评委们都能听懂我们的技术,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获奖团队成员、航天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吴彬,回忆起备赛中的一个小插曲:“有一次进电梯后手机没信号了,大家突然想到这和电磁屏蔽功能差不多,后来我们就借用这个例子去讲解电磁防护这个课题”。

  “备赛过程中比较痛苦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主动舍弃一些东西,甚至是非常关键的一些技术,按照学校的论证和专家的建议,我们在省赛后进行了调整,从原本较为宽泛的一个大课题中,精选出我们最具创新特色的项目来作为我们备战国赛的选题,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获奖团队成员、航天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黄易说。

团队专心备赛

  并肩作战,美好且难忘

  回顾参赛的过程,团队成员坦言,刚开始没有想过能闯到哪一关,只是按部就班完成阶段性任务,“省赛过后看到对手们的实力,再想到团队前几届取得的参赛成绩,我们才感觉到身上的压力,想起朱嘉琦老师的鼓励,把事情做到满意就好,于是团队放下得失心,轻装上阵,从容应对”谈及获奖后如何庆祝,团队成员们表示,比赛结束了,一切从零开始,每个人都承担着课题任务,要尽快投入到科研攻关中。

  八个月的赛程,从校赛、省赛再到国赛,一轮轮比赛打下来,团队成员们都表示从中收获了很多,“这个比赛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在创新的路上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并肩作战的日子不仅美好,并且终生难忘。”获奖团队成员、航天学院2018级直博生夏菲说。

  那些同舟共济的日子穿越时空,熠熠闪光,那些并肩奋斗的同窗,在时光的洗礼中经历着蜕变与成长。(刘玉菡 商艳凯 记者 徐楠 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杨卉松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