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静 梁金池
连续两年蝉联“全国产粮第一县”,耕地质量全国第一,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北国粮都”,富锦市诸多“第一”背后,是科技创新的驱动——优良品种普及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1%,农业生产标准化覆盖率86%以上。
“我们以与省农科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抓手,发挥省农科院科技平台优势,引导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向富锦聚集。”佳木斯市政协副主席、富锦市委书记梁庆民以“共建”撬动创新发展。
这是一次向“新”而行的共建:按照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2021年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与富锦市政府启动共同创建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双方集聚优势资源,以“政府引领+科技支撑”为基础,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逐渐形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1+1+N”新模式。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共建:早在2004年,省农科院就向富锦派出第一批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强农工作,20年间省农科院先后为富锦派出200余名科研人员,全面构建科技包联服务矩阵,不断将论文写在富锦大地上……
“现在富锦市种植品种的80%左右来源于省农科院。”“金山银山不如专家做靠山。”增粮增收之后,人们忍不住由衷赞叹。
“1+1+N”是什么?
“1+1+N”是一种模式,一个“1”是省农科院,一个“1”是富锦市,他们合力构建了这个以科技先行先试推动县域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富锦模式”。
“N”之“核”是一支团队,一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的“主心骨”,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申甲和富锦市委书记梁庆民首先达成共识: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担任组长;省农科院服务专家带品种、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带团队、带信息、带企业;富锦市出需求、出思路、出资金、出基地、出设施、出一批种田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配合各项目落地。
作为团队的“指挥中枢”,省农科院科技推广处负责统筹协调,仅2023年,就根据富锦市提出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科技人才培训6期,域外培训1期,辐射1万余人次;提交产业发展建议4项。
作为团队的“核心力量”,开展共建以来,省农科院16家单位、114名科技人员与富锦市23名农技人员一起,成立了专用优质品种、黑土耕地保护、果蔬栽培、畜牧发展、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农机应用、人才培养等8支协同技术攻关组,强重点,补短板,为富锦市的增产增收不断贡献“农科”力量。
“N”之“魂”是一套方案,一套“脚上带泥,行之有效”的合作共建方案。
共建工作开启后,省农科院先后3次派出60余人次深入富锦市各乡镇及代表性农企,发现问题61个。他们将这些问题与地方提出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制定了“院县共建”的合作方案。为确保方案落地,省农科院又制定了《共建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专家蹲点值班制度、工作日志、服务满意度、专家首问负责制等考核机制,确保在生产季做到每周都有专家开展服务。
“1+1+N”怎么干?
“1+1+N”最主要的工作是科技短板攻关,解决一批技术难题。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结合富锦的土壤类型,省农科院建立了一批蹲点基地,开展高产田攻关、中低产田提产、涝洼地块增产、品种示范等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专家测产,2023年大豆中低产田提产、涝洼地块增产分别比对照田提高了17.9%和10.85%;玉米增产5.9%;长粒水稻增产5.6%,圆粒水稻增产5.8%。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让大家“眼见为实”,省农科院与富锦共同建立了品种展示基地。2022年展示了45个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2023年创下大豆单产新纪录,2024年富锦市11个销量较大的大豆品种中有8个来自省农科院,品牌效应凸显。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作为北国粮都,富锦地处黄金畜牧带,省农科院的专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畜牧业转型方案:建立湖羊全舍饲育肥羊养殖模式,助力荷斯坦奶公犊育肥同时产出不同牛肉产品,提高比利时蓝牛饲养核心竞争力,驯养狮头鹅培育北方高端鹅群体,打造东北民猪核心群……
省农科院还借助科技共建平台优势,开始“上下左右”为富锦“增援”:“向上”与国家队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国内外领先技术发展趋势;“向左”与知名农品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技术应用效果;“向右”与相关省级科研单位交流,互相学习经验,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向下”与农户及合作社相结合,加强政产学研联合协作,及时将优势技术本土化,让“农业科技矩阵”全方位服务富锦市大农业高质量发展。
短短两年间,柏连阳、康振生、李培武、周卫、吴义强等5位院士走进富锦,对共建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并开展集中培训;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多层面行业专家对于各产业发展进行现场和远程指导。
“1+1+N”干成了什么?
时间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2003年到2023年,从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到按照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开展先行县创建,从建园区做展示到办大院重服务,从选项目促增收到搞培训育人才,从单品种提单产到建联盟促发展……院县共建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渠道,使科研和农业生产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建起了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推广转化速度;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推动了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深挖主要粮食作物产能“从优到强”,“良种优选+良法栽培+良技管理+良加增效+良品推广”的全产业链科技包联模式逐渐形成;狮头鹅产业链条“从无到有”,形成了“种源引进+本地驯化+北方繁育+饲养管理+肉质提升+产品开发+科技招商”的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模式;高端肉牛产业“从小到大”,形成“圈舍设计+种源改良+分类饲养”全程技术服务模式;果蔬品种栽种结构“从有到精”,形成“新品展示+提质增效技术服务+潜力市场挖掘”的特色经济发展服务模式。
20年砥砺奋进,解决了一些问题,改进了一些方法,推广了一批品种,示范了一批技术,打造了一批典型,推动了一批产业……省农科院的专家根扎在富锦,果实却已丰饶了龙江各地,蕴藏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中,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责任编辑:戴瑞函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