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原创

有氧 | 骑行,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22-09-20 16:22 来源:黑龙江网

  每当晨曦微露或者夜幕降临的时候,在黑龙江省的乡村公路上,时常能看到“悠闲”的骑行者,一人一车沿着蜿蜒的道路驶向远方。此时,周围的一切似乎都静了下来,骑行者耳边只有鸟儿的低语和暖暖的风吹过。

  随着很多城市道路设施不断提档升级,满足了人们更高的骑行需求,加之每年举办的多项骑行赛事,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骑行运动队伍之中。骑行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热门的户外休闲方式之一。

  以哈尔滨为例,2008年黑龙江省自行车协会注册会员仅200多人,如今,自行车运动人数已超过10万人,骑行运动俱乐部由4、5家增长至100余家,增长速度惊人。

  目前,黑龙江省业余自行车比赛开展水平处在全国领先行列,每年举办近20场业余自行车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塔河全国森林自行车赛、黑龙江省雪地自行车赛(202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环黑龙江公路自行车公开赛、中俄自行车联赛、碾子山全国山地自行车赛等。

  一人一车,两次进藏

  今年67岁的朱今立,是骑行圈内的资深玩家。他曾一人一车,先后两次进藏,总行程14000公里,四次从哈尔滨骑行至三亚。提起那段难忘的时光,朱今立笑着跟记者说,当时就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

  年轻时的朱今立就一直坚持运动,也喜欢骑行,经常骑行到黑龙江各个地方。然而,2005年发生了一场意外,他的腰部被砸伤,他无法站立,只能靠轮椅出行,医生告诉他,站起来的希望很渺茫,很可能瘫痪。朱今立并没有被这些打倒,出院后的他借助双拐一点点挪行,因为双腿无力,做康复运动时不知道摔了多少次。但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儿,朱今立的身体逐渐好转。“我得站起来,我能行。”朱今立一直用这句话默默地鼓励自己。

  为了尽快康复,朱今立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只是在家附近骑,1公里的路程经常需要骑几个小时,遇到上坡干脆推着走,练习腿部力量。2007年,朱今立把家里的公路自行车带到三亚,试着重新骑行。“开始的时候总摔跟头,就像小孩子刚学骑自行车一样,就在小区里绕着骑,虽然已康复大半,但是只要一用力腿还是钻心地疼。”朱今立说,不断的练习让他重回骑行队伍,2008年便参加了哈尔滨到三亚的骑行活动。为了去西藏拉萨,朱今立早早制定了骑行路线和日程安排。2013年春天,朱今立从三亚出发,走滇藏线,开始了历时近3个月、总长达5000余公里的进藏骑行之旅。

  考虑到身体的原因,朱今立每天都是有计划骑行,慢慢地适应骑行节奏。他并不急于赶路,沿途的风景无数,让整个旅程变得多姿多彩。每天,朱今立都会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收获了很多羡慕和鼓励的话语,这使他信心倍增。

  折多山海拔4298米,是朱今立进藏后遇到的第一座高山。到达山下,朱今立并没有急着翻越,而是住了下来。“这座山,在骑友嘴里叫折腾山,必须要养足精神,早晨出发登顶翻越才行。”朱今立说,由于都是盘山道,每骑行1公里,海拔就会上升100米,氧气也会更加稀薄,朱今立选择顺风骑行依然花费了2个多小时。站在山顶最高处,看着昨晚住的客栈就在脚下,那种挑战成功的满足感,对朱今立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熟悉川藏公路的人总会感叹沿途连绵不绝的雪山美景,可是只有真正走过这条路线的人,才能体会到高原天气的变化莫测。在骑行中,朱今立和几个来自其他城市的骑友路过垭口的时候,本来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起雾。“当时我能看到雾汽快速向我们这边移动,带着凉气,我们赶紧穿上了外套。”朱今立说,大雾之后就是伴着大风的降雨天气,这前后的变化不到十分钟。

  “在骑行中总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骑友。他们和我一样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骑行进藏。”雪山、蓝天、白云,沿途的湖泊就像蓝宝石一样,朱今立告诉记者,只有真正来到这里你才会知道,川藏线贯穿了太多的美景。

  “摔”出来的骑行冠军

  在2016年第二届中俄自行车友谊赛上,马秋香作为摩托车赛场引导员,第一次“参加”了自行车比赛,便被自行车运动所深深吸引。

  来自双鸭山的她,小学时便开始练习中长跑,曾取得过不少好成绩。这次有了当引导员的机会,让自幼就热爱运动的她彻底喜欢上了骑行运动。

  赛后,马秋香买了自己的第一辆专业级赛车,经过短期训练,便开始参加一些小型赛事。虽然成绩大多不理想,但是善于总结的马秋香很快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爆发力上,随后,她开始调整训练,成绩也随之明显进步。

  2019中国·铁力“日月峡杯”首届全国森林铁人三项赛上,马秋香获得了分龄组(18-37岁)冠军,骄人的成绩也坚定了她练习铁人三项的信心。

  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但是对于那场比赛,马秋香依然历历在目。比赛那几天一直下雨,皮划艇比赛中,她由于受凉和劳累,腿已经抽筋。尽管专注比赛的她并没有感觉到疼痛,可是骑上自行车后,她便发现自己的腿开始不听“使唤”了。不过,当她听到有人喊着“好样的姑娘,皮划艇你第一”的时候,兴奋的感觉让她忘记了疼痛,快速地调整过来,骑上自行车就“飞”了起来。

  马秋香经常说,她的冠军其实是“摔”出来的。在自己参加过的多项比赛中,她曾两次锁骨骨折,这也让她失去了参加很多重要赛事的机会。现在的马秋香已经“摔”出了经验,“尽量减少身体上的对抗,学会在冲撞中借力才能减少受伤。”马秋香说。

  美景,在沿途也在心间

  夏日隐退,秋日已至,凉爽的天气让人倍感舒适。在最适合骑行的日子,孙剑和骑友们用不一样的速度感受着大自然,用骑行的方式出发,寻找城市的美。

  “20年前,因为公路自行车的车胎比较薄,城市的路况又不好,所以每次骑行都需要带两条备胎。如今道路平整,扎胎的情况很少出现。骑行在路上看到的是风景,体会的却是城市的变迁。”孙剑说。虽然生意忙,但是闲暇时孙剑最大的乐趣还是骑行。

  大顶子山是很多骑友偏爱的骑行路线,从哈尔滨大剧院集合出发,沿着滨水大道一路向东,路宽且平坦,来往车辆又少,单程100公里左右的路程,大家结伴同行,沿途水天一色宛如画卷。

  “滨水大道西起松北万宝堤肇东界、东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打通后串联着多处城市美景,是一条颜值很高的景观路,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它带来的便捷大家有目共睹。”孙剑说。城市道路设施日益完善,给骑行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骑行正在加速回归城市。

  友谊路、友谊西路、阳明滩大桥、太阳岛风景区、马家沟沿线、松花江狗岛,是近十年来市民骑行比较多的地方。每天早晚,太阳岛风景区也是短线骑行的好去处,最近几年,岛上的环岛路障拆除后让骑行体验更佳。

  最近,孙剑喜欢到马家沟沿线骑行。“2021年,这条路线上的两处涵洞便道进行了硬铺装,不要小看这一点变化,它给骑行者和行人带来了很多方便。”孙剑说。过去这条骑行路线只能骑3、4公里,现在可以从三合路一直骑行到工农水库。

  一场由“骑行圈”发起的自行车婚礼

  因为骑行结缘,因为爱好相聚。骑行圈以“特殊”的方式将骑友间的距离拉近,让大家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收获了幸福满满的情谊。

  作为骑行圈内的资深玩家,邵革从事自行车运动已经20多年。从最早的钢架结构自行车,到如今的碳纤维自行车,经他手“玩”过的专业自行车已有10多辆。他身边的骑行圈子也从最初的20多人,变成了现在的几百人。谈起骑行圈的变化,邵革说,这些年参与骑行的人越来越多,自行车也越来越轻。

  上世纪90年代,邵革就有了自己最初的骑行圈子。“那时候竞技类自行车因为价格不菲,城市里非常少见,哈尔滨经常骑行的人也就20多人。”邵革说,这些骑行爱好者大多来自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车辆厂,他们的这个爱好,多是受工厂的外籍专家影响。那个时候,邵革和骑友们主要在学府路沿线和公路大桥附近骑行。

  2000年,邵革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开了一家棉纺织店,由于夏季没有生意,便把部分店面分租给了销售自行车的商家。后来,邵革干脆转行销售自行车,这一干就是22年。也是从那时起,邵革彻底融入了骑行圈子,成为了真正的玩家。“从2008年开始,城市骑行人群突然增多,自行车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邵革说,销售最火热的时候,就算是过年都会有顾客打电话预订自行车,年销售额能达到百万元以上。

  在骑行圈,邵革深受大家的信任,很多刚刚骑行的新人都会到邵革这里“取经”,邵革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专家”级的指导意见。新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自行车?选择哪些路线骑行?骑行中要注意哪些事项?邵革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传授。那时候,邵革也经常会和俱乐部里的其他工作人员定期组织骑行活动。“现在组织骑行,多数都在微信群里,骑友们先选定好路线,以个人的形式召集大家。”邵革说,骑行也是一种社交,大家在工作之余有共同的爱好,除了骑行也会融入彼此的生活,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骑友们也都乐于帮忙。

  2007年,一场由众多车友策划的自行车婚礼,至今让邵革记忆犹新。新郎是一名“超级”骑行爱好者,平时大家经常一起骑行,为了给他的婚礼留下特别的记忆,车友们组成了80辆自行车接亲车队。当时新郎和新娘骑车驶在队伍最前方,众多骑友排成两排为他们“保驾”,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目光。“因为爱好骑行,让大家逐渐成为了兄弟姐妹。”邵革说,骑友们从陌生人到朋友,在骑行中收获了快乐和友谊。

  深秋已至,时而吹过的微风让人感到清爽又舒适。在最适合骑行的日子,孙剑和骑友们用不一样的速度感受着大自然,用骑行的方式寻找城市的美;马秋香也在努力练习着,为自己的下一次比赛而全力备战;朱今立则开始和骑友们讨论起下一次的骑行计划;邵革和圈子里的朋友们策划着10月的骑行活动……如今,骑行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符号,拥有着相同爱好和理念的骑行者们,在梦想与情怀的驱动下,相聚在一起,一人一车,开启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追逐着心中的诗和远方。(文中部分照片由门奎提供 记者 白林鹤 )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