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原创

有氧 | “城市跑者”的跑道上 强风永远吹拂 发布时间:2022-08-27 18:01 来源:黑龙江网

  近年来,除了大众体育的发展,中国体育经济在消费升级、数字文娱和赛事经济的引领下,催生出很多新兴体育业态。飞盘、路冲、攀岩、滑雪、电子竞技等不断涌现,健身运动直播、体育娱乐直播开始兴起,体育运动向着多样化、娱乐化、体验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对线下社交的强烈愿望也带动“Z世代”城市青年为个性化体育项目买单。在今年我国第14个“全民健身日”前后,龙江各地纷纷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新兴的运动项目成为年轻群体的首选。年轻一代的习惯和偏好正深刻地推动着全民健身的普及,不论是“飞盘”的老树新开,还是“路冲”的迂回前进,既让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也让一些运动项目走入人们的视线。

  即日起,黑龙江网将推出全民健身系列专题报道《有氧》,让我们共同走近那些或大众、或小众的健身运动,倡导全民投身健身大潮,拥抱龙江“有氧生活”。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当你走在去早市的路上,抑或傍晚时分漫步在公园、江边的步道上时,总会有一些人从你身边“呼啸而过”,这些人从头到脚“武装”齐全,帅气的墨镜、五彩斑斓的跑步袜、炫酷的跑鞋,一个精巧的小包绑在腰或臂膀上,耳朵上也必然会挂着一副耳机,这些“形色匆匆”的人有着同一个名字:“城市跑者”。

  从2015年全国举办百余场比赛,到2018年的千余场比赛,短短4年,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各地“井喷”,而随着马拉松的火爆,城市跑者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近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各个年龄段的“跑者”们,听他们讲述他们的“跑步人生”。

  是竞技 是对抗 是人生理想

  “去年7月跑步时右腿拉伤,在三亚养了4个月就‘脚痒’,开始慢慢尝试着跑,逐渐增加强度到隔天跑1万米。今年2月18日,本想再突破一下PB(跑步术语:个人最好成绩),结果右腿还是不能承受。”

  今年75岁的李连增在哈尔滨跑圈乃至全省都是一位“泰斗级”的老前辈,从1965年迷上跑步之后,在随后的57年中,他始终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

  “没办法,从十几岁就开始跑,一跑起来就忘乎所以,这‘毛病’是改不了喽。”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玩笑话,却透露出老人跑者的倔强和坚忍。

  李连增的跑步生涯一直如此“倔强”。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重工业”是支柱产业的时代里,哈尔滨大型工厂中各类体育队不胜枚举,除了比技术、比产业产值之外,体育竞技也是各大厂互相较劲儿的主舞台。

  “与现在的人健身、减肥的理念不同,那时候就是要竞争,只要开跑就是要分个高低、论个输赢,不仅要为集体争光,输了比赛自己脸上也挂不住。”

  十几岁就开始跑步的李连增自然是各种比赛的常客,久而久之,不仅他的比赛水平得到了提高,自己一直以来的疑问也在此刻拨云见日。

  “我一直想找到一种属于我们哈尔滨人的精神,这种竞争中产生的拼搏精神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表达的想法。有韧性有毅力,这正好与跑步的特性契合。”

  李连增此时茅塞顿开,“我要建立一支属于哈尔滨的跑步队伍,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和传播这种精神文化。”

哈尔滨市长跑协会每年都要进行一场越野长跑

  事实上,早在1988年,哈尔滨市总工会就有了组建长跑协会的计划,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能成行。在李连增着手组建协会的时候,事情恰好迎来了转机。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颁布实施。全民健身的时代来了。

  1995年,哈尔滨市长跑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李连增也忙碌了起来,接连举办马拉松比赛,积极参与社会大型活动——“1996年黑龙江迎接香港回归暨健身长跑首发式”“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火炬传递”等都有哈尔滨市长跑协会的身影。

  虽然实现了“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但烦心事也随之而来。最难的事就是资金,协会注册的资金只有8000块,一场活动钱就见了底儿。

  “为了承办活动和比赛,我到处去‘找赞助’,一次次碰钉子,一次次遭白眼。而更无奈的是有了赞助,很多事情自己就不能做主,有时候只能委曲求全,这个过程可不好受。”

  说起这些,李连增神色黯淡、连连摆手,往事不堪回首。

  “实在不行我卖个肾也要让长跑队坚持下去!”李连增曾经跟大家如此承诺过。虽然还没有到如此严峻的地步,但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李连增也一直没让协会受过屈,曾经为了办比赛,他背着妻子偷偷从家里拿了8000元赞助比赛,2002年,他组织协会成员参加大连举办的亚洲老将田径锦标赛,他拿出买断工龄的23000元作为团队比赛的费用……

李连增(右一)作为领队与获得冠军的队员合照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但很幸运,李连增一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不同的赛道上,李连增“以跑会友”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全省各地的跑友彼此成就、互相帮衬。

  “不客气地说,哈尔滨市长跑协会可以说是全省长跑的‘孵化器’和‘酵母’,包括齐齐哈尔等地的长跑协会都是我给出谋划策、献言献计,一手策划组建的。这些协会现在发展得都非常好,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就这样,李连增和哈尔滨市长跑协会坚持下来,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这一路上,我也完成了当年对自己的承诺,尽到一份社会责任,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

  “42.195公里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长跑是值得一生投入的竞赛,即使老了,我也不会放弃跑步和马拉松运动。”

  是健康 是爱好 是一场修行

  当李连增为了跑步协会奔波的时候,马拉松比赛的大环境还没有太多变化,这种运动依旧属于少数人的狂欢。转折发生在后面的日子里,2010年,全国共举办了13场马拉松赛事,2011年有22场,2012年有33场,2013年达到39场,2014年共举办了51场,虽然数量不多,但逐渐地,大众跑者开始有了舞台与专业运动员同台竞技。

  生活的惊喜总是不会缺席。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1月,中国田径协会宣布取消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制度,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发展态势,全国掀起了一股“马拉松热”。

  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达到134场,而2016年在田协认证和没有认证的赛事达到了993场,2017年有1102场,2018年达到1581场,参赛人数共有583万,马拉松运动真正成为了全民运动。

  与此同时,哈尔滨也相继举办了四届马拉松比赛,点燃了这座城市的跑步热潮。

  靠着一场场比赛,跑者们还在用脚步丈量着看不到的数据。

  “我决定跑步的时候206斤,现在158斤。”

  哈工大长跑队的群主关大平的开场白“俗套”得和大部分跑者一样。2004年意识到自己的肥胖带来很多疾病后,关大平痛定思痛开始跑步。说起减肥成功,关大平情不自禁地得意洋洋起来,“跑步之后我的脂肪肝、高血压都被跑没了,人也瘦了,自信心也膨胀了!”

成功瘦身是让关大平最得意的一件事之一

  而更让他得意的是哈工大长跑队。这支队伍2007年建立,主要都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和附近的外国友人,如今这个跑步群已经不只局限在这几类人,只要是爱跑步的人都可以自由加入。

  “我们群里牛人可多了。”关大平向记者介绍,哈工大长跑队58岁的资深老队员“包歌”,已经跑了40多年,为了迎接冬奥会,他在去年完成了2021年跑完100个半程马拉松的目标;另外一个群里的双鸭山跑友“火爆娘子”,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黑龙江东极抚远跑到拉萨布达拉宫的壮举。

  “‘包歌’是因为患病开始跑,‘火爆娘子’是为了强身健体,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用自己的脚步完美诠释了‘体育精神’‘长跑精神’”,关大平动情地说:“真正因为体重而患得患失的人,不是口口声声说要减肥的人,而是跑者才对。我运动,我健康,并将健康传递下去,这是我们跑步的宗旨。”

哈工大长跑队合照

  “我是‘被迫’当上雪狼咕咚跑团队长的!”徐万良虽然跑龄只有6年,但就像他的网名“果然”一样,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

  “雪狼咕咚跑团在2016年5月1日成立,我是10月份进的群,因为当时减肥心切,所以经常参加活动,和大家相处得也非常融洽,然后老团长就将团长的位置‘硬’推给我。”

  当上了团长,徐万良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一些,“如果说跑团是一个大家庭,那团长就是大家长。”虽然跑龄不长,年纪不算大,但徐万良尽职尽责,平时组织大家活动,到处收集跑步资料发给大家,同时他的跑步能力也越来越强,目标也从最早的“减肥”变成了“跑马”。

雪狼咕咚跑团

  跑步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心里感受只有跑的人懂,不管是一人独自跑还是跟伙伴一起跑,唯一的对手都是自己。

跑步中的徐万良

  “我陆陆续续跑了很多马拉松比赛,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哈尔滨马拉松赛,一方面是因为家乡的比赛,另一方面更因为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几万人冲出拱门的那种激情、赛道上丰富多样的补给、赛道两旁的优美风光、身边的跑友们,即便最后阶段非常辛苦,但不妨碍这美好的一切!”说起比赛,徐万良眼中放光。

  很多人认为到处跑马拉松比赛是不务正业,耽误工作也影响家庭,而这些问题在徐万良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实这对家庭和事业都是一件积极的事情,抛开‘跑马’,我平时也会去爬山、远行,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获得很多乐趣,认识更多有趣的人、感受大自然的回馈,对人生都是正向的推动,正如雪狼咕咚跑团所秉承的理念,跑步其实是获得健康和工作之余的释放。”徐万良还特意补充道,“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销售,本身也需要到处出差,所以我这个回答仅供参考,哈哈。”

  跑马的每一个跑者都是赢家,收获的不是名次,而是在万人丛中共享跑步乐趣的幸福。

  是时尚 是快乐 是生活态度

  无论是哈工大长跑队还是雪狼咕咚跑团,这些队伍的年龄段逐渐降低,由原来的60后、70后为主,逐渐向80后、90后、甚至00后发展。在这些年轻人眼中,跑步这项运动是彰显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它需要够炫酷、够有趣,但同时也要兼顾专业性。而这些年轻人也带动了跑团向更时尚、更专业、更快乐前行。

  跑步这东西,只要迷上了,就再也无法逃离它的掌控,不计较喜恶,不在意得失,不顾一切被吸引,就像天上那一群被黑暗吞噬、不知会被带往何方的星星。

马楠与他的爱车

  突突突……伴随着一阵机车的轰鸣声,夜跑吧兄弟跑团的团长马楠出现在记者面前。“机器带来的速度与激情还不够劲儿,用脚掌去感受地面,用耳朵去听呼啸的风声,用汗水去洗刷心灵,全身心投入到跑步中,感受运动带来的反馈。”一段堪称演讲的开场白后,马楠把团队的副团长于存波推给记者,自己跑去一边带队做准备活动了,“他是我们的大管家,他什么都知道。”

  采访当晚,夜跑吧兄弟在八区体育场组织一场夜跑活动。整场活动中,马楠口中的“大管家”名实相符,他给陆续到来的队员登记,跟体育场工作人员沟通,大家开跑时肩负摄影师的工作,跑步结束后还要带领大家做趣味拉伸活动,期间还要不断跟周围的跑步爱好者介绍跑团,拉人“入伙”……

  作为一个跑团的副团长,在一场活动中居然没有下场跑?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与于存波开启了一段关于“融洽 快乐 激情”的对话。

  夜跑吧兄弟跑团的成型显得非常随意,马楠是一个运动品牌的销售,当时几个年轻人想既然是运动品牌,“那我们就动起来呗。”就这样,道里江边多了几个跑步者的身影,“因为都是下班后晚上去跑,于是跑团的名字就成‘夜跑吧,兄弟!’”。

  “我是2016年加入到跑团的,因为自己比较能‘张罗’,所以就被推选到副团长的位置上,我自己也很高兴能够为大家去服务,我们跑团有一句口号‘一个人可以跑很长,一群人可以跑很久’,我们力图将整个团队做到融洽,尤其是跑步这个运动,其实很难有两个人是完全同频的,所以我们就争取在服务上做到极致,让团队更加融合。”于存波阐述着队伍的理念。

于存波最爱的一张照片

  喜欢跑步,爱收集完赛奖牌,也是很多人“打卡”各个马拉松赛事的动因之一,因为够牛、够炫、够时尚。

  这种融洽的氛围下,每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我们每周都会举办一场夜跑活动,同时在跑步软件上参加城市跑圈活动。我们跑团的活跃度和参与性非常高,在悦跑圈APP上全国的跑量都名列前茅,最后还成了悦跑圈官方的哈尔滨城市跑团。”于存波面露得意,虽然跑步看似是一件苦差事,但带来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

收集奖牌是每个跑者的必备课

  保持这样的快乐需要有激情去支撑,那么要如何保持激情呢?听到这个问题,团长马楠一改刚刚与队员们谈笑风生的面容,“很多人觉得我们年轻人跑步就是晒、是凑热闹,过于随意,但在某些方面我们认真得多。”

  夜跑吧兄弟的群永远是499人,因为始终保持“择优录取、末位淘汰”的机制。别看马楠平时嘻嘻哈哈,组团也显得那么随意,但他在管理群上丝毫没有马虎。

  “每个月我都会统计团队的跑量,看大家出席活动的活跃度,然后排在末尾的人逐渐会被淘汰。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最早一起组团跑步的元老,现在只有我自己。”

  跑步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浓缩到赵泽焕身上,这位2005年出生的少年在一年前还是一个220斤小胖墩,如今他已经是可以跑30公里,1小时49分钟跑完半马的“超级跑者”了,身高更是从155厘米蹿升到181厘米。

  如果说这都是看得见的变化,那么跑步这件事让小赵也找寻到了自己的一些人生定位,“我大学的目标是学医,而通过跑步这件事,我还准备去考取AHA急救技能资格,将来在赛道上做一名医疗跑者,为更多跑步爱好者保驾护航。”马拉松的赛场,是最能让人沉浸于体育精神本身的,甚至是超越和升华为更具价值的东西。

赵泽焕和他的母亲

  跑步还能带来更多。

  38年前,李连增定下了自己的人生梦想,38年后,赵泽焕也为自己定了一个人生理想。三代跑步人完美地传承了体育精神,这种良性的传承凝结成了一个最坚固的内核,吸引更多的人融入进来,见贤思齐。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要有勇气站到起跑线上,已经功成其半。踩着脚下的跑道,迎面划过的风,这一瞬间只属于跑者们。

  愿他们的跑道上,永远强风吹拂。

  (记者 贾博、王永吉)

  (文中照片部分由受访对象提供)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