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知名风投机构500 Global共同编制的《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有36.1%的受访大学生想在毕业后去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创业,有50.6%的大学生想去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创业。
诚然,奔赴一线城市创业,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铺陈与注脚。但多年来,有这样一群“与众不同”的“龙江创客”——他们审时度势,来到相比起“北上广深”而言不那么抢眼的黑龙江,在这里投资兴业,走上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他们当中,有些本就是黑土地的孩子,有些是来自四海八方的人才,有些是创业多年已经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有些是还处于创业初期的“新创客”,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黑龙江视为创业的热土、成长的舞台。
龙江爱才,近悦远来。这片黑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她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代“龙江创客”们的“此心安处”“诗和远方”?她是如何将人才“引进来”?凭什么值得人才“留下来”?又将怎样陪伴他们继续“走下去”?
正值黑龙江省出台《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之际,即日起,黑龙江网联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策划采写龙江科技创业人物系列专题报道《奔涌吧!龙江创客》。让我们共同回望他们的来时路,见证一片土地与“创客”们的“双向奔赴”,见证人才们在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浪潮中竞相奔涌。
这家公司坐落于黑大院内的校企孵化基地。办公室内简朴、安静,没有偶像剧里精致的长虹玻璃隔断和茶水间,没有高跟鞋与电话铃声交织的职场奏鸣曲,白炽灯照过白墙,办公桌长期倚靠留下的灰色印记清晰可见。
如果没人介绍,你很难想到,这是一家正在服务80多家客户,为其对接年薪50万以上的企业高管和高端技术人才的猎头公司。
作为公司老板,多年来埋头创业的李博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初次面对记者到访,他显得多少有些局促。
今年36岁的李博是特别典型的80后,出生在林都伊春的他,在2005年以将近60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黑龙江大学微生物制药专业。和其他人不同,到哈尔滨上大学,李博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大包小裹的出征行囊,孤身一人,带着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和一个塑料袋就下了火车。
尽管走上创业这条路,对于李博而言实属偶然,但他在创业方面的禀赋却早有显露。“当年的APP正值风口,有一家软件公司开发了一个类似于淘宝、咸鱼功能的移动端,我和我黑大的两位校友组建了一个团队,一起做地推。”表现出色的李博当时得到了公司负责人的承诺:“等你们毕业了,你们的这个小团队可以被我们收编。”
然而等到毕业时,那家公司的负责人却“食言”了,他跟李博讲,公司只能招录一个人,最好是你。
李博不甘心撇下团队伙伴“背信弃义”,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软件公司的邀约。后来,错过当年招聘季的他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到了一家外资药品企业担任医药代表。正是在外企的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一些国内医药代表的专业度与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有差距。“这种差距和外资企业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总之,好的产品、好的企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优秀的人才,而且这些优秀的人才能够得以在他最被需要的位置上。
学历、业绩都表现出色的李博被一家猎头公司看中,想挖他跳槽。“那家猎头公司很想了解医药行业,而我又很想了解猎头行业。”对于跳槽没怎么上心的李博反而对猎头行业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答应了猎头的邀请,见面聊了一次,那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猎头行业。
说他跳跃性思维也好,说他情怀大于实际也罢,总之在那次沟通后,李博的职业规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012年他决定加入猎头公司,从零开始。
入行以后,李博才明白,猎头公司和中介、人力资源性质不同。猎头的工作绝非简历的搬运工。此外,他还了解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才有了第一家猎头公司,和很多老牌行业相比,猎头行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期相对短暂,且更多地在为外资企业服务。
2015年年底,他再一次开启了新征程,创业做猎头公司。他希望这个行业能再本土化一点,更好地为本土企业服务。
成立猎头公司对于他来说几乎是白手起家,没有任何启动资金,也不曾从原公司带出任何一个客户。公司起步于黑龙江大学创业园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房间。“起步时没有钱,办公桌都是黑大创业教育学院赞助的。有的桌子用久了就会晃,靠墙稳固。”于是时至今日,公司依然保持着办公桌靠墙放的习惯。
创业的艰难,被李博寥寥几句带过。在很多人眼里,猎头这个行业看起来门槛很低,但其实对从业者的要求极高,“你无法让一个应届生猎头去帮助一个职场阅历丰富、年薪百万的高管规划他的职业生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建立团队的艰难,还有如何获得客户的信任。确实,业界顶尖猎头公司更多扎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北方还没有形成规模,专业度也相对偏低。“在与北方客户的对接过程中还好一些,在与上海、深圳的客户合作中,经常被质疑不正规、不专业。”这总让李博始终有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
此外,创业的艰难有一部分也是李博“自找”的。
李博坦言,“当年公司刚成立时,做外资企业市场非常好。”如果按照这个规划走下去,他的猎头公司也会如鱼得水,做得有声有色。但他偏偏有个执拗劲,“目前嘉部猎的所有客户都为内资企业,多数以民营企业为主。”这出于李博朴素的情怀,“一路跌跌撞撞只为内心的情怀买单,但是我不后悔。”
猎头公司的盈利模式,来自于为企业服务,输送与之匹配的人才,按照薪酬比例抽取佣金。有时提供的不仅仅是人,还需要根据企业存在的人才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刚刚与李博签约的一家软件企业,想聘请一位高精尖人才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李博带着团队考察了市场上的同类公司,并给出了这家企业最优解,赢得了甲方的高度赞许。
“这家公司想用120万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的方案最终让企业只需要付出96万。”李博说,“我们最终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更为他节约了人力成本。”
但这么做对于他来说其实并不划算,人才薪酬的降低也意味着李博的收益降低。但他并不在意,“这个行业,需要实力,更需要信誉。”
李博的确总爱干“赔本的事儿”。
尤其是疫情这两年,身边的很多朋友总是提醒他,“情怀能当饭吃吗?”
确实,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日子总要过得比以前难些。一家全国性的猎头公司,鼎盛时期有三十多家分公司,去年还有100名员工,今年就萎缩到仅剩30多人。哈尔滨本土的猎头公司也从几十家缩减到如今的不到十家。大公司尚且如此,对于嘉部猎这种刚刚见起色的小企业来说,更是犹如经历了一次霜冻。
但千难万难,李博还是坚持不裁员。不仅如此,他还为员工提供了六险两金的保障。
爱是有反馈的,在创业艰难时期,李博获得了母校、很多老友及合作伙伴的力挺,这或许也是对他重情重义的回馈。
守得云开见月明,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今年上半年,李博的公司实现了盈利,开设大连分公司也提上了日程,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大步地向前迈进。“创业以来,我打心里认可这个市场,它一定是有发展的。”
今年的5月16日,《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发布,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让龙江创新人才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从事人才服务领域的李博底气更足。在实际工作和招聘中,他不遗余力地贡献着光和热,积极宣传黑龙江人才政策,为龙江积蓄人才力量。为龙江留住人才。
“我们是纯纯黑大孵化的企业。”这句话在一见面的时候,李博就提起,聊天的过程中,他也反复提及。
有着创业基因的黑大为李博种下创业的种子,并扶持他一路茁壮成长。“如果说猎头是一个伯乐寻找千里马的行业,在我人生中,我也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李博说,创业教育学院的院长孙连刚和很多黑大的老师都曾给予自己无私的帮扶与支持。如今自己的企业走上正轨,也想把这份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这个诞生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猎头公司,在完成校企合作的身份转变后,如今已经成了黑龙江大学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并成功帮助多位龙江学子拿到国内知名企业的offer,而自己的公司里也有近一半的员工是黑大的毕业生。
每年黑大组织的暑期创业营,李博一直担任创业导师,眼下他还在支持黑大在校大学生参与的国家级创业项目。李博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帮助下,将这个创业项目孵化成创业企业。“这不但能解决参与项目学生的就业问题,更能将优秀的人才留在黑龙江。”
一直忙事业的李博至今没有成家。“我总觉得得先立业再成家,自己的努力还不够,我更愿意躲在聚光灯外,默默地向前走。”李博的这番话总让人想起《孤勇者》里的歌词。
是啊,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他的身上总有种林城青年的干净与纯粹,如伊春白桦林中那一颗颗挺拔的树,傲立于风雪中,孤独但顽强地生长着。
责任编辑:曲立伟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